□韓莉
寬松V領,絞花針織,保暖舒適……最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旗下文創品牌推出的“魯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火了,不僅名家學者曬出同款穿搭,很多年輕人也爭相購買。一件背心仿佛穿越百年時光,讓文學巨匠變得更加可親可感。(據北晚在線8月25日報道)
1926年秋天,許廣平親手為魯迅編織了一件紫色背心,從廣州寄到上海。在魯迅與許廣平的往來書信合集《兩地書》中,許廣平寫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無事,仍在寢室里繼續編織……”收到背心后,魯迅立刻穿上還不忘“炫耀”,“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這樣就可以過冬,無須棉袍了”。
想想我們從課本中接觸到的魯迅,是“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真的猛士”,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旗幟人物,在大多人心目中都是尖銳犀利,不茍言笑的嚴肅形象。
而這件毛背心文創,恰似一支溫柔的畫筆,勾勒出其率真、可愛,有血有肉,甚至有點萌的一面。配上那段文字,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會因為穿上愛人親手編織的衣物,而感到溫暖和喜悅的“大先生”。這種基于生活細節的情感共鳴,極大地拉近了經典文學人物與當代讀者,尤其是年輕群體之間的距離。
近些年,“出圈”的文創產品火過一波又一波。想來是因為文創不同于一般的商品,除了有用,它們更多地承載著有意思、有故事、有意義的任務。單看人民文學出版社以“魯迅”為IP開發出來的文創產品中,已經有多例成為爆款。從《魯迅全集》的出版到相關文創的推出,完成了從“內容輸出”到“情感鏈接”的跨越。這正是當下文化創新的重要方向:不再簡單借用名人效應,而是把開發建立在對歷史資料的細致挖掘與文化意義的準確把握之上。讓文學不再僅僅停留在書本里,轉而以一種可感知、可體驗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同時,這款毛背心的走紅,也與當代年輕人審美與消費趨向的轉變密切相關。近年來,不少以文學為素材的“復古風”文創都很暢銷。印有“新青年”字樣的筆、本、布包,裝在信封里的蔡元培家訓,朱自清“背影”主題藏書票……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背后的故事與文化內涵。“同款”消費不再局限于明星穿搭和用品,而擴展至歷史人物、文化名人的品位和愛好。年輕人表達的不只是對時尚的追求,更是一種文化認同與精神追尋——他們希望在消費中實現與歷史的對話,在與文化IP的互動中找到歸屬感。
當然,文創熱也需警惕過度商業化或淺表化消費文化符號的問題。一款好的文創產品,不應停滯于形式上的復古或趣味上的迎合,而應真正傳遞出IP背后的精神價值。魯迅之所以至今仍被廣泛銘記,不僅因為他的文學成就,更因為他深刻的批判精神與獨立的人格力量。文創開發者也應當在設計中注入對這份精神的尊重與理解,否則便容易淪為一閃而過的短暫熱度。
無論如何,“魯迅同款毛背心”的走紅,讓我們有了深切而直觀的體驗:經典文學人物可以如此可愛,歷史可以如此可觸,文化傳承可以如此充滿創意與溫度。
未來,或許會有更多文學人物以類似的方式“走出書本”,走進我們的生活。而作為讀者與消費者,我們亦在這樣的互動中,參與了一場文化的延續——這或許正是文創最大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