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
據本地媒體報道,今年以來,蘇州、青島等城市先后對網約車平臺進行監管和整頓,截至目前有36家網約車平臺因不符合規定而被撤銷許可,從當地清退。然而,另一方面,網約車平臺還在增加。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國共有349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4家。
在網約車的江湖里,搶奪牌照的競賽如同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其背后的危害,如同水面下的暗礁石,正悄然侵蝕著這個新興行業。牌照的爭奪戰,催生了泡沫般的虛假繁榮,不少新進入的網約車平臺公司并非基于服務與創新,而是奔著牌照的稀缺資源。這種無序競爭,非但消耗了市場活力,滋生了泡沫,甚至還導致資源錯配,真正的服務與技術進步被邊緣化。
不少入場的網約車聚合平臺,往往采取訂單層層轉包的運營模式,構建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看似豐富了選擇,實則為司機和乘客埋下了隱患。層層轉包,讓司機的汗水被重重稀釋,收入在繁復的環節中被削減,辛苦一天的勞動所得所剩無多。
對于乘客而言,這復雜鏈條下,在聚合平臺打車,就像“開盲盒”,你并不知道哪個平臺的車會率先到來。一旦遭遇糾紛或安全事故,追責如霧里尋門,權益難以保障。透明度的缺失,信任的基石動搖,消費體驗受損。
在此模式下,行業陷入內卷、不規范的惡性循環。在追逐牌照的熱浪中,個別缺乏真正服務能力的小平臺誕生,資質不全、服務不達標,合規性存疑,市場秩序混亂。而對聚合平臺的寬松監管,使得這些平臺得以生存,劣幣驅逐良幣,合規平臺的發展受阻,行業陷入低效競爭,整體生態惡化,長遠發展受阻滯。
就此,抬高門檻,規范經營成為必行之策。首先,抬高網約車平臺的準入門檻,確保服務質量和合規性,避免資質不足的平臺渾水摸魚,凈化市場。其次,加強對聚合平臺的監管,明確其責任、透明度,保障乘客與司機權益,確保糾紛有門可尋,服務有責可追。再者,推動行業整合與規范,簡化服務鏈路,減少中間環節,讓司機收益更直接,乘客權益更透明,減少內卷,促進行業良性競爭,行業向服務與創新回歸。
網約車平臺牌照的搶奪與轉包現象,既刺傷司機生存之基,又損乘客之權益,更使行業發展陷入迷霧。
對此,中國網約車分會會長顧大松建議,將“聚合平臺—網約車平臺—網約車租賃公司—司機”這樣四個層級縮減為“網約車平臺—網約車線下經營主體”兩個層級,證件齊全合規是先決條件。此舉一是讓網約車租賃公司與司機合作形成一種線下的網約車經營主體,管理時對整個經營主體進行證件檢查、追責到人;二是聚合平臺不直接提供接單派單,提供服務的網約車平臺以小程序形式出現在聚合平臺上,接單后用戶界面跳轉至網約車平臺,且由網約車平臺統一定價,減少聚合平臺抽成。
除此之外,當下網約車牌照發放政策,也應置于行業良性發展的角度重新考量。應規范牌照發放環節,治理租賣平臺證的交易亂象,讓資質不足的企業難以混入其中。同時,加大對聚合平臺的監管和考核,讓那些頻頻違規經營、服務質量低下的小平臺企業盡快退出行業,加大淘汰力度,把好行業準入和退出關,從而保障網約車司機和用戶的合理權益。
顯然,當下部分網約車聚合平臺與第三方網約車企業的“盲盒”亂象,合規性、安全性、服務質量堪憂。唯有高門檻、強監管、透明規范、簡鏈條,方能撥云見日,確保市場健康,讓司機有公平,乘客得保障,方能讓網約車行業駛向服務于乘客的本質,回歸其本源。
(作者是知名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