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隴原金果銀薯的市場密碼

    2025-07-03 09:26 來源:農民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朱曉倩)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隴原金果銀薯的市場密碼

    2025年07月03日 09:26   來源:農民日報   高文 孫瑩

    清晨6點,甘肅省慶陽市董志塬的蘋果園里,果農張海龍輕撫著掛滿露珠的幼果;與此同時,定西的馬鈴薯田里,嫩苗正破開覆膜向陽生長——這是黃土高原特有的生機。待到金秋時節,紅彤彤的蘋果與飽滿的馬鈴薯將通過隴原的產地市場走向全國。

    作為西北重要的特色農產品基地,甘肅已建成326個農產品產地市場,其中12個年交易額突破10億元。這些扎根鄉土的交易平臺,不僅讓農戶人均增收1800余元,更成為銜接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關鍵樞紐,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交易模式升級:從田間到市場的效率革命

    “看,這就是我們的產地交易市場。”慶陽市合水縣果業發展中心負責人趙宇指著2024年新建的好多果蘋果交易中心介紹。在這個半露天的交易場里,一排排塑料筐整齊碼放。“這些筐子現在看著不起眼,等到了收獲季節,就會裝滿我們合水優質的蘋果。到時候,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會在這里看貨議價,那場面才叫一個熱鬧!”

    每年8月底至11月初,來自安徽、成都、廣州、福建等地的客商在本地經紀人的引導下,深入田間地頭與種植戶議價采購。有了交易中心,果農可以直接將蘋果運至交易現場,由客商、經紀人看貨議價,減少流通環節,實現高效對接。同時,80%的蘋果可本地入庫儲存,或通過冷鏈物流運往異地倉儲,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

    同樣煥發新活力的還有定西市的馬鈴薯產業。在隴西縣文峰鎮,馬鈴薯交易市場呈現出產銷兩端的深度融合。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馬鈴薯集散地,這里每年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批發商、加工企業集中采購。與蘋果產業類似,傳統的“地頭收購”模式正逐步向“市場集中交易”轉變,交易更加高效、透明。該市場不僅提供標準化的交易大棚、裝卸區,還配套了冷鏈倉儲設施,部分馬鈴薯經分揀包裝后直接發往大型商超或加工企業,減少了中間周轉環節。

    近年來,甘肅省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成效顯著,特別是在蘋果、馬鈴薯等主產區,產地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以2024年靜寧縣蘋果交易中心為例,不僅市場交易比例顯著上升,線上成交量占比也已提升至30%,較2020年增長約20個百分點。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產地直發專區的設立和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推動農產品交易向集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錯峰出圈”:打開銷售新空間

    在甘肅德美地緣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冷鏈倉儲車間,“90后”負責人蔡沛楠正緊張調度訂單,“這批果子能持續供應到8月30日。”而在靜寧縣,慶陽恒豐源果業負責人高煜凱告訴記者,“通過電商平臺及新零售渠道的深度合作,慶陽蘋果線上日發貨量突破5000件。”這些場景背后,是甘肅特色農產品正通過電商直銷、冷鏈錯峰等創新模式加速“出圈”。

    馬鈴薯產業同樣迎來轉型。“恒溫庫+貯藏庫+窯窖群”的多元化貯藏體系,徹底改變了農產品“季產季銷”的被動局面。在隴西縣,依托產地市場“淡吞旺吐”的調節機制,延長馬鈴薯銷售周期,每噸利潤增加200~300元,損耗率從30%降至5%以下。直播間里,定西寬粉憑借高淀粉含量帶來的筋道口感成為爆款,僅安定區馬鈴薯制品線上銷售額就達7.2億元。

    傳統農產品流通中,產地市場往往只是簡單的“田間地頭交易站”,而如今甘肅正推動其向數字化轉型,構建“電商平臺+冷鏈物流+品牌運營”的新型市場生態。以靜寧縣為例,該縣創新打造“冷鏈物流園+電商產業園”雙核驅動模式,將161家分散的產業鏈企業整合成網,既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又通過集中倉儲和標準化發貨降低了流通成本。這一轉變,正是產地市場功能升級的生動體現。

    甘肅特色農產品“觸電上網”的熱潮背后,現代化產地市場體系正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整合生產、倉儲、流通全環節,將傳統產地升級為智慧供應鏈樞紐。從慶陽蘋果的“云端直銷”到定西寬粉的“直播爆單”,從靜寧冷鏈的“鎖鮮密碼”到隴西馬鈴薯的“錯峰增值”,這套體系以數字技術賦能、冷鏈物流加持、配套服務支撐,重構了農產品價值鏈,使“土特產”突破時空限制走向全國市場。

    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已從單一產品競爭轉向全產業鏈效率的較量,現代化產地市場體系通過有機整合分散的生產單元,構建系統化產業競爭力,不僅幫助優質農產品突破地域限制,更推動其在更廣闊市場中實現價值最大化,這正是甘肅特色農產品集體“出圈”的核心支撐。

    破局之路:攻克產地市場發展瓶頸

    在甘肅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紅彤彤的蘋果和飽滿的馬鈴薯承載著千萬農戶的豐收希望。然而,受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制約,部分地區的產地市場體系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這些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化進程存在明顯短板。一些產區市場布局存在結構性失衡,交易設施現代化程度不高,以農產品經紀人為代表的產地流通主體培育相對滯后,與省內先進地區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使得部分“甘味”農產品的市場價值未能充分釋放,制約了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希望家門口就有規范的產地市場,不用再跑遠路賣蘋果了。”果農趙從亮的話道出了眾多農戶的期盼,“我們也想把蘋果拉到產地市場進行交易,但離最近的產地市場還有幾十公里,交通不便。”缺乏專業化、規模化、規范化的產地市場體系支撐,農產品難以實現就近集散交易。部分農戶不得不選擇傳統的田頭交易,或長途運輸至外地批發市場。

    與此同時,產地市場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不足、整體素質有待提升等問題仍需解決。“當前,產地市場的轉型升級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既要精通農業技術,又要具備經營智慧,還要掌握現代管理方法。”定西馬鈴薯產地市場負責人強調,“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產地市場的發展需求,只有新型人才的加入,才能真正推動標準化、現代化經營模式的落地。”

    面對這些發展中的問題,甘肅正多措并舉推動農產品市場體系現代化。“現代化市場體系正加快健全,推動期貨與現貨市場聯動,探索‘訂單農業+期貨保險’模式,穩定農戶收益。”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處長魯明介紹,通過引入智能分選設備、區塊鏈溯源等新技術,不斷提升產品分級標準化水平和質量可信度,為品牌化建設奠定基礎。同時,加快構建多層次人才培訓體系,強化新農人、骨干農產品經紀人、采購商經銷商隊伍、批發市場管理者隊伍、鄉村好主播等市場主體培育。推動“產學研”協同,引入數字化手段提升技術服務覆蓋率,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將在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持續發力。重點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以服務產區、保證供給為目標建設現代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以智慧化、信息化為核心建設農產品市場信息監測預警和服務體系,以品牌化、標準化為引導建設現代農產品營銷服務體系,以組織化、規范化為路徑培育現代農產品市場主體,以法制化、制度化為措施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管理機制。

    在黃土高原的溝壑梁峁間,甘肅省正以產地市場建設為核心支點,打造全鏈條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產品“產得出、存得好、運得暢、賣得俏”的完整閉環。展望未來,隨著產地市場體系的持續優化升級,這些現代化交易平臺將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不僅能讓“甘味”農產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國,更將助力甘肅特色農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責任編輯:朱曉倩)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