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關系到生命安全與生存安全,是最基礎最重要最根本的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下,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長,2024年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然而從糧食供求關系看,我國糧食產需總體上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必須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糧食是社稷之本。在一個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一旦糧食不能夠充足供應,不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生存安全會受到威脅,而且整個社會的平穩運行也會受到極大沖擊。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需求還將呈剛性增長趨勢,糧食供求緊平衡態勢長期存在。再加上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確保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分作物類型精準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重點在提高糧食單產上下功夫。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在于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不斷適應滿足需求側的新變化、新要求。目前,我國水稻和小麥單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水稻和小麥生產,要嚴格按照“依靠自己保口糧”的底線要求,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民水稻和小麥生產積極性,穩固口糧生產基本盤。近年來,城鄉居民肉、蛋、奶消費需求不斷增長,拉動了油飼料作物的需求增加,但我國大豆和玉米等油飼料作物單產水平和世界農業強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22年,我國大豆單產為1980.08公斤/公頃,不僅和美國、巴西、阿根廷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且未能達到2608公斤/公頃的世界平均水平。玉米方面,盡管我國2022年單產6436.08公斤/公頃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和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等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造成我國玉米和大豆單產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水土資源、氣候環境影響外,主要在于我國玉米和大豆全要素生產率較低,科技創新對玉米和大豆單產提升的驅動力有所不足。一方面,要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推動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為提高玉米和大豆單產水平插上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授民以技”的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進一步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回歸主業,強化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公益性服務職能,打通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讓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真正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
樹立節約就是增產的意識,加快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引導城鄉居民形成健康節約的消費習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僅需要提高單產水平,更要減少無謂的浪費損耗。據估算,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高達2000億元,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這不僅增加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壓力,也擠壓了其他優質農產品生產空間,加大了資源環境承載壓力,不利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除“舌尖上的浪費”以外,我國居民食用油和“紅肉”人均消費量分別超過膳食指南推薦標準約一倍和二倍,這種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在加大糧食供給壓力的同時,也容易引發營養不均衡問題,進而威脅城鄉居民健康。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調“大力提倡健康飲食,加強公共食堂、餐飲機構等用油指導,推廣減油減鹽減糖和全谷物等膳食”。通過需求側管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僅能夠更好引導居民形成健康消費習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新的需求也可以引領新的供給,在減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壓力的同時發展生態高值農業,減少農業生產中的資源過度投入和環境污染,實現糧食安全、營養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有機統一。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要突破保障糧食安全主要依賴農區耕地的傳統認識,將糧食的概念向食物拓展,將糧食的來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原則,加快推進我國農食系統轉型。一方面,要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高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村制度創新,加快形成與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相匹配的制度、技術、政策和投資體系,有效促進食物新品種、新領域、新技術開發,在拓展食物來源渠道的同時提升食物開發價值鏈,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生陽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