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鮑慶勝
在夏日的晨光中,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草原生態治理和林業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區內,工人們彎腰俯身,將一株株樟子松容器杯苗栽入沙土。
“現在進行的苗木補植及澆水管護工作,是為了鞏固好這片造林成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人工種草、森林撫育等系列保護措施,扎實推進科左后旗草原生態治理和林業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科左后旗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股負責人郭巖介紹。
該項目區輻射面積近8萬畝,是通遼市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通遼市生態畫卷中的重要一筆。
通遼市是東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生態防線,是內蒙古自治區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通遼市內的科爾沁沙地正重現草原風光。
通遼市“山水工程”是全國首批十個“山水工程”之一,于2022年4月啟動,計劃完成生態修復治理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完成目標。
近年來,通遼市強化系統觀念,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實施“三北”工程、“山水工程”、歐投行貸款造林、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全線推進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嚴格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嚴厲打擊毀林毀草行為,完成沙地綜合治理近430萬畝。
草方格鎖住流沙,鹽堿地破殼重生,露天礦重現綠意,候鳥回歸濕地,如今通遼市市民身邊的綠、眼前的美越來越多。
通遼市生態環境局、林草局、自然資源局等部門的數據展示了當地“山水工程”的亮眼成績:全市累計投入生態建設保護資金突破400億元,2066萬畝嚴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實現“雙減”;森林面積達到172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8.9%提升到目前的19.49%;草原面積達到2637.82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64.8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雙提高”,實現從“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據了解,在通遼市“山水工程”的助力下, 2024年通遼市地表水國考斷面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為60%且無劣Ⅴ類水體,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已創建綠色礦山42家,共有66個自然保護區和14個自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