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動設備高速運轉,機械手臂替代了人工碼垛,原本需要兩條生產線支撐的生產工序,實現了定點定位一體成型,單位產能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兩倍……
2024年7月,遼寧昌華印刷包裝有限公司引進首臺業內頂級數智化聯動線,公司質檢員劉桂梅代表至今記得這臺價值近800萬元的新設備給車間帶來的震撼:“這么高大上的設備進廠,就像家里置換了最豪華、最高端的越野車,操作工們稀奇又驚喜,眼睛都亮了!”
但很快問題就來了。傳統印刷包裝行業流水線,操作人員年齡集中在“4050”階段,對新技術、新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學習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弱。設備廠家集中培訓后,130人的車間千挑萬選,才為新設備找到了1名固定“搭檔”,還只停留在簡單操作階段。
“機器平穩運行狀態還好,一旦出現卡機等故障,只能等廠家來解決。”過去半年時間里,劉桂梅代表深入觀察到企業在數智化轉型中面臨的困境,“由于缺乏既懂印刷包裝專業知識、又熟悉數字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一線工人對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和維護能力明顯不足”。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為產業工人帶來了全新課題。當工藝流程、操作技法轉變為規程、代碼和參數,來自多個行業的代表委員談到,除了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外,良好的人機協同能力、數據讀取和分析能力,以及針對設備本身的應急處理能力,都成為支撐智能化生產線高效運行的關鍵本領。
“學不懂、弄不通,人機配合度不高,再好的設備都會大打折扣。”四川恒通動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粉散預車間班組長李玉梅代表介紹,2014年起,公司不斷提升生產工藝、更新換代生產設備,她所從事的藥劑分裝工作已實現從全手工操作到智能化、自動化的轉變。為了跟上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步伐,職工們只能從零起步“硬著頭皮”學。
“對外參觀學習、對內業務培訓,在英文按鈕貼中文標簽,幾乎把操作手冊翻爛……”李玉梅代表說,雖然方法“笨”,但她和班組成員不僅摸透了設備的“脾氣秉性”,還進一步通過創新鉆研,實現了對智能設備的優化改造,“科技高速發展,邊干邊學不可或缺,期待新生代力量能夠提前做好專業知識儲備。”
“人是最主要的。”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一汽解放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鹿新弟代表認為,“機器人做主要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就‘高枕無憂’了。當設備出現問題時,人要去介入。這就要求工人不僅要懂發動機裝配,還要懂機器人的編程和維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
“一流的產業技術工人,需要一流的技術,要掌握數字理論和實操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創新思維。”四川航天長征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特級技師王林代表認為,“終身學習本就是產業工人的必修課,在時代發展的任何時期,做好技能提升的加法,都一定大有可為。”
“智能化生產線和大數據系統的指揮、操作和運營需要更具專業能力的人才,人才轉換與隊伍建設,同樣是擺在企業面前的重大任務。”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代表介紹,他們在四川涼山投資8億元擴能數字化智能工廠,通過數字化智能控制平臺、系統集成,企業節約20%以上的能源,生產效率提高18%,“人工智能本質上還是服務于人的輔助工具,在崗位存量調整的同時,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增量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科技發展帶來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重塑勞動力市場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委員表示,勞動者專業技能直接影響人工智能普及范圍和使用效果,應盡快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職業培訓課程體系,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進一步加快推動學科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