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 以新質生產力構建數字技術賦能的鄉村振興模式
“我是來自涼山州基層的代表耿福能。”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每年參會期間發言的第一句話。涼山州的民聲民意是他極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2025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為新階段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明確的行動路線和政策支持。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耿福能圍繞鄉村全面振興、中醫藥創新發展、基層醫療等議題提交12項建議,并聚焦“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科技賦能民生”與“民族醫藥振興”等領域。
入“千家門”,聽“千家言”。自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以來,耿福能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在調研中,耿福能發現一些地方引進新農業人員,采用新模式、新技術,產生鄉村振興的新業態、新產業鏈,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有效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比如,四川一些地區通過積極培育和推廣良種,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已率先建立和打造出具有特色和示范引領作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再如,2024年,好醫生集團多措并舉助力推動四川托底性幫扶工作,通過擴大地域發展中藥材種植,推動當地鄉村邁向林產經濟新領域。
但當前,我國鄉村振興仍面臨年輕勞動力外流、土地撂荒嚴重、政策落地效能不足等亟需解決的核心挑戰。傳統中藥材產區如涼山,資源豐富但面臨技術相對滯后、市場競爭力較弱等實際問題,導致產業發展受限。在農業全產業鏈產業上,冷鏈物流成本高,限制市場拓展;深加工技術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如果在特色農業發展基礎上,深度融入科技創新,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城鄉資源雙向流動,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為此,耿福能建議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城鄉融合,構建數字技術賦能的鄉村振興模式。
首先,打造“科技型新農人+智能裝備”的農業新生態。推動農業科技的應用與普及,建立“共享農工”網絡平臺,培育“新農人+產業工人”雙軌隊伍。政府、企業與高校共建“新農人實訓基地”,納入地方鄉村振興人才計劃,試點“新農人”職稱評定制度。
其次,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體系,推動多業態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企業應緊跟時代步伐,將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技術融入種植、加工、生產、流通、科研等全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提升產業鏈韌性。探索“農業+文旅”“農業+康養”等新模式。推動打造農業與文旅、康養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多業態產業融合的產業集群,提升鄉村經濟的多樣性。
再其次,提升政策落地效能,精準滴灌。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清查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耿福能建議完善政策落實機制,開發全國統一的鄉村振興政策申報與監管系統,建立政策穿透式監管平臺,利用大數據追蹤涉農資金流向,確保政府對農業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持與資金補貼直達農戶和企業,防止資金挪用和浪費。
最后,推動城鄉共融,促進城鄉共榮。加強城鄉資源對接。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整合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在數智技術的加持下提升鄉村服務水平和效率。同時,大力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如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打破地域限制,使城鄉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均等的優質教育、醫療服務。
此外,耿福能長期致力于推動“互聯網+醫療”在鄉村診所的落地。他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經有部分醫院引入DeepSeek大模型,鄉村醫生也可以使用。如果把AI醫生配置在診所里面,診所的診病能力能提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