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2024年上半年消費維權輿情熱點,“新茶飲過期食材”“職業閉店人”“提燈定損”等被點名。
2024年上半年,一系列促消費政策措施出臺,消費“主引擎”動力強勁。從年初的冰雪經濟到每個長假的假日經濟,文旅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熱點為消費市場的恢復不斷增添新動力。但一些消費維權熱點事件話題反映出部分行業領域當下仍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痛點、難點、堵點,影響消費體驗。
中消協聯合多家機構調查梳理發現,現制飲品品牌屢現過期食材等問題,“職業閉店人”成為預付式消費維權阻礙,微短劇付費亂象、內容違規問題頻發,網絡平臺自動續費“開通容易退訂難”,演唱會“柱子票”影響消費者現場體驗,“叫花雞里沒有雞”暴露商家“推責”問題,平臺經濟大數據“殺熟”頻現,消費者購車遇4S店“價外加價”,租賃市場“提燈定損”類亂象困擾消費者,“被直播”為商家引流遭消費者投訴等案例涉及的消費維權問題較為突出。
其中,上半年,書亦燒仙草、古茗、茶百道、茉酸奶等新式茶飲品牌“致歉”屢上熱搜榜,食材超過有效期、店員責任意識差、門店管理流程混亂等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是這些品牌被媒體曝光的重要原因。相關事件中,個別店員“過沒過期靠嘴嘗”“喝了頂多拉肚子”等表態反映出商家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心理,招致消費者反感。
此外,近年來,在一些早教機構、健身房、理發店、瑜伽館“老板跑路”引發的消費維權事件中,“職業閉店人”群體愈發受到輿論關注。在早教機構金寶貝的江蘇南京多個門店“一夜閉店”事件中,不少消費者反映“職業閉店人”似乎成為商家跑路的“幫兇”。北京早教機構美吉姆、紐哈頓閉店事件中,也有家長反映遇到了相似的情況。
商家因經營不善而閉店,聘請“職業閉店人”參與收尾工作,看似是給消費者提供了一條維權途徑。然而,實際上這些“職業閉店人”對消費者協商退還預付款等合理訴求不予回應,或是給出虛假承諾,徒增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甚至有的“職業閉店人”與“跑路商家”狼狽為奸,打起“割消費者韭菜”的歪心思,鉆法律的空子,以實現不法目的。
針對“職業閉店人”這類游走在灰色地帶的群體,專家呼吁,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當盡快采取措施予以規范整治,對其身份和性質進行認定,并且有針對性地完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制度,讓“職業閉店人”無空可鉆。
微短劇行業迅速發展的當下,其付費亂象、內容違規等問題引發不少消費者“吐槽”。在“絕世短劇”App上充值后卻發現可觀看的微短劇數量過少;“騎士短劇”App聲稱開通會員“可暢看平臺所有短劇”,實際上需要跳轉至第三方平臺,且可能額外付費……諸多案例中,消費者維權時常面臨“找不到人工客服”“平臺規定虛擬商品一經售出概不退換”等困擾。因此,熱度和亂象背后,微短劇如何向善向美帶來行業思考。
“提燈定損”引熱議,消費者反感“燈下黑”。近日,“提燈定損”一詞成為網絡熱搜。事件的起因是一名租客在租期結束后準備退租時,遭遇到房東的“提燈定損”行為。這里的“提燈定損”并非字面意義上的提著燈去確定損失,而是指房東在檢查房屋時,對墻面、家具等細微損壞進行了極為嚴格的挑剔,并以此為由要求租客支付高額的賠償費用。
看似簡單的租房糾紛,實則折射出當前租房市場權益保護的深層次問題。中消協呼吁,“提燈定損”以及“提燈驗車”等事件的走熱,是租賃市場消費者權益受損問題的集中體現。這給行業各方帶來警示,在促進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落實相關保障措施,切實維護承租人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