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每周經濟觀察】準確把握基建投資適度超前

    2021-12-24 06:26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備份 > 正文
    中經搜索

    【每周經濟觀察】準確把握基建投資適度超前

    2021年12月24日 06:26   來源:經濟日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中央重提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既是基于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托底經濟增長的重要考量,也是強化既有經濟優勢、壯大未來發展動能的內在要求。

      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有測算顯示,基礎設施建設會產生明顯的“乘數效應”,一份基礎設施投資往往可帶來數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及國民收入。事實上,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多年的高位運行,已經讓人們嘗到了適度超前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甜頭,也有力支撐和拉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從短期看,亟需宏觀政策發力穩增長,而基礎設施投資正是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公共財政支出受制于收入下滑、減稅降費激勵效果又相對較慢的情況下,基礎設施投資見效更快,穩增長效果也更為直接。從中長期看,基礎設施投資仍將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的動力之一,也是釋放后續消費潛力、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的初始環節之一。從這個意義上看,基礎設施投資在我國內需體系中的地位不可或缺,而適度超前仍將是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有望對社會消費形成更為長久的支撐。

      與傳統基礎設施投資不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更加強調在碳達峰碳中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下,聚焦發力減污、降碳、新能源、新技術、新產業集群等重點領域,“綠色基建投資”的特征進一步強化。比如,我國正在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加速開展大風電、大光伏基地建設,與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相關聯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等,均契合了綠色發展的方向。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將是適度超前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方向之一?!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均明確了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向,一方面要積極開展以數字化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數字技術開發應用的換道超車;另一方面則強調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用數字技術為能源、水利、交通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賦能。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對各地如何落實好這一政策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歷史上,由于缺乏科學研判和規劃,一些地方所謂的新城變成了“空城”“鬼城”,不少基礎設施貪大求全,帶來了成本與資源的巨大浪費,這方面是有過深刻教訓的。近段時間以來,在“雙碳”“雙控”目標約束下,個別地方片面追求效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不顧實際搞“碳沖鋒”或運動式“減碳”,中央及時出手進行糾偏,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還要避免以“適度超前”的名義一哄而上,表面上熱鬧又風光,最終往往是一哄而散、一地雞毛。前幾年,各地競相上馬的大數據中心、地鐵等項目,若不是有關部門及時干預,可能還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傊?,要全面深刻認識“適度超前”的涵義,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區域發展實際,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債風險。(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