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科技創新引領全面綠色轉型

    2025-05-08 06:58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科技創新引領全面綠色轉型

    2025年05月08日 06:58   來源:經濟日報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前不久,《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出版發行,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其中多篇著作都對綠色發展作出深刻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在《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中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在《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指出,“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更好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支撐綠色轉型的科技創新是關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重點任務,并對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作出重要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認識和理解科技創新在全面綠色轉型中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主攻方向和主要著力點,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不斷開創經濟增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為全面綠色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既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又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相關實踐日益深入,為實現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綠色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加速推進,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126家鋼鐵企業全過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5家鋼鐵企業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能源結構轉型取得歷史性突破,2024年清潔能源發電量3712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6.4%;新能源汽車產量1316.8萬輛,比上年增長38.7%?稍偕茉囱b機規模領先全球,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3億千瓦以上,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生態治理與碳匯能力全面提升,森林覆蓋率超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截至2024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6.3億噸、成交額430.3億元,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價格穩中有升。

      實踐已經證明,綠色發展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單一領域的突進不能滿足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必須抓住“全面”二字,把科技創新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動力和保障,為全面綠色轉型打通多重通道。

      一方面,綠色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依然是全面綠色轉型面臨的重要瓶頸。打通此類關鍵環節,不僅能有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置,還能提高產業體系“綠色含金量”,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在產業迭代升級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萍紕撔掠绕涫蔷G色技術創新,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產業結構低碳轉型、擴大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引導生活方式綠色變革。

      另一方面,新興技術正在廣泛且深入地滲透生產生活各領域,能夠在更深層次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機制的健全和完善,進而實現從理念革新到治理升級的系統性變革。科技創新不僅能加快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突破和傳統產業清潔生產改造,還能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協同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減少低效率低質量產出,同時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推動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

      我國在綠色技術創新領域的投入與突破,不僅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支撐,而且為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形成科技驅動轉型新范式

      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一場涉及技術攻關路徑、應用場景以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深刻變革。需更好順應關鍵綠色技術創新、重點綠色產業創新、綠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等趨勢,形成以綠色技術突破驅動綠色增長、以綠色產業創新支撐綠色轉型、以綠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牽引綠色發展的新范式。

      綠色科技是核心引擎。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改變生產函數,將環境要素從外在約束轉化為內生變量。綠色技術的創新突破,一是能顯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降低工業碳強度,促進城市“代謝系統”循環,改變“發展—污染”的因果鏈條,實現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二是能大幅降低清潔能源使用成本,顯著提升清潔能源轉換效率,使能源分布從“資源依附型”轉向“技術主導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是能重構生產要素組合方式,不斷調整生產系統,實現綠色產業鏈增值,形成新型綠色價值創造的“能量樞紐”。

      綠色產業是重要載體。綠色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關鍵載體。面向低碳工業、生態農業、綠色服務業等領域推動產業創新,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綠色含金量”,有利于推動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集聚,形成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集群,有力發揮綠色產業體系的集聚效應和引領作用。在實踐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就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技術創新等手段,推動區域內的企業實現綠色轉型,成立綠電碳匯聯合服務工作站,為企業提供綠色低碳服務。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主要路徑?萍紕撔履軌驗楫a業發展提供全新工具、升級空間,產業創新能為新技術廣泛深度應用提供場景和載體,通過技術產業化形成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推動綠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通“技術—產業—市場”全鏈條,既有利于構建綠色產業生態的技術共生網絡,又有助于催生“技術—產業—制度”協同演化的復雜系統。通過政府政策工具包、產業場景實驗室、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協同的創新聯盟,構建“政府搭臺、企業主導、高校助力、金融支持、社會評價”的協同創新體系,增強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廣度;通過從國家實驗室孵化到風險投資支持的“創新接力”,增強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深度;通過搭建“概念驗證平臺—中試基地—產業化園區”三級鏈條,不斷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增強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強度。

      找準科技創新引領著力點

      強化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引領作用,需進一步增強對科技創新的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與銜接,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

      健全關鍵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機制。提升關鍵綠色技術攻關能力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健全相關機制、保障有力有效投入,重點是發揮資金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支撐作用。一方面,構建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政策體系,支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傳統行業改造升級、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廣等領域工作,完善綠色稅制。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積極發展綠色股權融資、綠色融資租賃、綠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進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創新,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破解綠色技術創新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提高綠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綠色生產力,才能切實發揮作用。一方面,需布局綠色技術交易平臺,創新交易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并實時、動態發布綠色技術需求清單、推廣目錄,促進供需精準匹配,提高綠色技術供給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政府采購支持綠色產品相關政策,激發綠色技術市場有效需求。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組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交易平臺和機構的綠色技術創新合作,加強綠色科技創新成果的信息披露和交流評估。推動跨區域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業聯合建立綠色技術研發基地,創建綠色技術創新的共同體,鼓勵和支持市場先行試用科技創新成果,讓創新成果快速落地生根。

      加快培育綠色產業集群。鼓勵鏈主企業以技術參股或聯合開發等方式,吸引在特定綠色產業領域具備專業技術優勢的中小型企業,實現綠色產業再分工和再協作,打造綠色產業協同網絡,逐漸形成綠色產業創新集群。延伸、拓展和融入綠色產業鏈,加快落地綠色創新企業基礎研究、產品研制、技術開發、產品驗證、檢驗測試等綠色產業項目,同時加強與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供應鏈協作聯動,積極推動綠色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向制造業、服務業基地轉移轉化,拓展綠色新技術、新產品研制試驗的場景空間,建成綠色產業集群和特色綠色產業集聚區。

     。ㄗ髡呷螘詣 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