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水平持續優化

    2025-05-08 07:02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水平持續優化

    2025年05月08日 07:02   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指數報告(2023—2024)》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性均衡發展水平持續優化,在“總體向好、結構分化”下呈現出“下游保持穩定、中游持續發力、上游略有下滑”的變化趨勢。

      長江經濟帶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開放于一體,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前沿,也是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主軸之一。截至2024年末,長江經濟帶11省市人口總量達6.08億,占全國43.2%,經濟總量接近全國一半。

      “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承載著破解區域失衡、重塑增長新動能的使命,要通過生態治理創新與制度型開放,為全球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報告負責人、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成長春說。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原總經濟師陳文玲等表示,“區域協調性均衡發展”的概念,豐富了區域經濟學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研究。報告總結了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從低水平均衡到梯度性非均衡、調整中趨衡的階段性特征,呈現出關聯互動、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高水平、高效率、共生型均衡的特點。

      據悉,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由均衡度指數、協調度指數和融合度指數3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共同組成,以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典型樣板區域加以實證分析。報告顯示,除直轄市外,江蘇、湖北、四川三省協調性均衡發展指數分別以1.3865、0.9406、0.8056領跑長江經濟帶下、中、上游。

      “江蘇作為下游協同發展的‘創新引擎’,其優勢在于跨江融合與產業鏈深度協同;湖北破局發展的核心,在于綠色轉型與都市圈協調機制創新;四川作為上游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標桿’,成渝雙創經濟圈與綠色發展的協同效應是其關鍵支撐。”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執行院長楊鳳華舉例說。

      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提出30年來,對促進全國區域協調和均衡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已取得積極成效,但受機制性舉措薄弱、監測評估體系薄弱等影響,區域協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區域經濟研究專家范恒山表示,報告通過對110個城市均衡度、協調度、融合度測評,對現存問題進行了深入診斷并提出具體措施,是一項開創性工作。

      目前,長江經濟帶流域發展仍面臨瓶頸和挑戰,包括:一是區域發展差距顯著,核心城市虹吸效應突出;二是生態保護壓力凸顯,經濟增長路徑仍需優化;三是公共資源配置不均,空間失衡問題亟待破解;四是市場整合程度迥異,邊緣區域協同壁壘突出;五是政策剛性有余,區域適配靈活性待強化。

      針對上述問題,報告分析認為,要構建跨區聯建協作機制,多維推動資源要素均衡配置。充分發揮中央、沿江省份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等機制作用,在區域空間規劃編制、交通基礎設施聯通、區域創新與產業協作等方面,形成各展所長又緊密聯系、治理協同高效的區域發展共同體。

      在強化生態經濟協同共進上,創新綠色發展制度體系。進一步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探索沿江城市碳排放權交易與生態銀行制度,設立生態產業創新示范區等。在公共資源優化調配上,要健全高效精準化配置模型,精準預判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公共設施布局及供需對接,避免資源浪費與短缺并存。在破除市場分割上,探索建立長江經濟帶統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搭建跨區域產權交易平臺,構建起一體化要素流通網絡。

      對于如何建立健全差異化考核激勵機制,報告認為,需要在政策剛性與區域靈活性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以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比如按城市發展階段劃分政策試驗區,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推動治理經驗共享與政策適配創新等。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中涉及范圍最廣的一個戰略,推動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意義重大。該系列指數的連續發布,清晰勾勒出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的逐年改善,也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耀說。(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 欒笑語)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