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日前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旨在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指引下一階段我國的智能制造各項工作,引領制造業加快智能化升級與數字化轉型。當前,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正由概念普及向規;茝V演進。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政策引領、標準規范、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用力,引導數字化要素向制造業企業集聚,水平持續提升。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份,全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代表了我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領先水平。不少省份積極作為,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例如,遼寧省通過“一群一策”模式推進數字化轉型,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實現精細化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航空裝備等22個產業集群集聚規上工業企業超3500家,推進工業項目2000余個;浙江省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標桿引領,聚焦產業集群、重點行業和大中小企業,“點線面”結合,實現數字化水平1.0的規上工業企業達90%以上,產業數字化發展指數、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均居全國前列;江西省在全國率先發布《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評價指南》地方標準,形成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四階十級”評價劃分,截至今年1月份,該省已有1.09萬家企業實施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同時,政策體系持續健全,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保障。202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提出要根據制造業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分行業分領域挖掘典型場景,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印發《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對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總體要求、實施步驟、場景關鍵、政策保障等給出意見,強調需求導向,分類施策,針對不同企業提出差異化轉型策略,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和模式。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從企業轉型模式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不同角度發力,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也要看到,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仍面臨一些瓶頸制約。例如,數字化解決方案規模化供給與個性化需求存在偏差,難以精準契合制造業企業獨特需求,資金、人才、技術等轉型要素支撐仍然不足等。針對此,須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協同作用,堅持統籌謀劃,精準施策,系統性、漸進性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完善頂層設計。健全更加細化、差異化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政策體系,通過制定細分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設立差異化區域政策等方式,推動形成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的轉型模式。央地協同出臺系列政策,打好“組合拳”,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貫通的政策體系,形成推進轉型的政策合力,提升轉型整體推進效率與效果。
引導供需雙方發力。著力培育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商,提升供給質量。培育標準化、低成本、可復用的解決方案,建設服務商資源池,同時加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轉型產品和解決方案,逐步減少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國外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依賴。引導制造業企業明晰轉型定位,確定差異化轉型路徑。企業要根據自身規模、發展階段等特點,明確轉型的方向和重點,找準轉型切入點,穩妥有序推進數字化轉型。
加強人才隊伍培養。深化校企協同和產教融合發展,通過聯合培養、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培養數字化轉型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強化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理念,增強“產業出題,高校答題”意識,緊密結合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開展研究。加強對產業員工數字化技能培訓,增強員工數字素養和業務能力。建立健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領域的人才選拔、培養和激勵機制,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作者:董 蕾 陳 晨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