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推動中俄務實合作高質量發展

    2025-05-09 06:14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推動中俄務實合作高質量發展

    2025年05月09日 06:14   來源:經濟日報   

      2025年,中俄務實合作進入新階段,雙邊貿易額增長趨于平穩。穩定和鞏固近年來中俄兩國在商品貿易、產業鏈合作、基礎設施對接合作等方面的成果,創新和擴大在電商、服務貿易、本幣結算及雙邊結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探索擴大投資、科技和北極航道開發建設等合作新領域,是新階段中俄務實合作的重點內容。

      當前,國際格局深刻演變,外部沖擊對國際經貿秩序的影響加大。特別是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潮流嚴重沖擊自由貿易體系。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中俄雙邊貿易額今年第一季度也受到影響,同比下跌6.9%。但暫時的回調并不影響長期向好的趨勢,中俄務實合作基礎堅實、前景廣闊。

      保持量穩質升良好態勢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1991年俄羅斯經濟轉型之初,中俄雙邊貿易額不到50億美元。此后10年翻了一番,2001年增長到106.7億美元。之后,中俄貿易額增長呈波動加速趨勢,2008年達到568億美元,2018年達到1071億美元,不斷邁上新臺階。從2020年的1078億美元到2024年的2448億美元,更是僅僅用了5年時間。

      近年來在中俄務實合作中,不僅貿易規模快速增長,合作質量和水平也大幅提升。一方面,雙邊貿易額連續邁上新臺階,進出口更加平衡,生產鏈合作、地方合作等領域取得巨大進展。另一方面,雙方在物流與基礎設施對接合作、本幣結算合作、反制裁合作以及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平臺的密切協作也取得豐碩成果,引領全球治理正確方向,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攜手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俄羅斯是中國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重要伙伴。中歐班列經俄線路占比超70%,開行量不斷創新高。同江鐵路大橋、黑河公路橋等“硬聯通”項目相繼竣工,顯著降低物流成本。農業與科技合作亮點突出。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國,近年來中俄大豆、牛肉等商品貿易額年均增長超20%。科技領域合作成就顯著。雙方在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聯合研發新項目,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取得新突破。對俄汽車等機電產品出口和當地投資組建生產線合作同步發展,中國產汽車和電子產品在俄羅斯市場深受當地用戶青睞,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地方合作、投資合作和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快速發展。

      中俄持續發出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正義之聲,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展現大國擔當,致力于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在金磚擴員、國際結算、上合組織擴員等多邊平臺和國際組織合作方面步調一致,提高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及在全球議題上的規則制定能力,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充分發揮經濟互補性優勢

      互補性優勢是中俄務實合作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中俄互為最大鄰國,產業結構上有一定互補性,開展互惠互利的合作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24年,雙方在能源、貿易、交通、金融和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很大成績,在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2000年至2008年是俄羅斯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時期,也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其間,中俄貿易額從2000年的80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08年的568億美元,俄羅斯對華能源原材料出口在總出口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7.1%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66.2%,自中國進口的機電設備從占進口額的11.7%增長到56.1%。此后,中俄貿易的互補性特征越來越顯著。2018年中俄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俄羅斯對華能源出口占比上升到貿易總額的76.2%,中國對俄機電產品出口占比上升到55.9%。能源和機電產品成為中俄貿易互補性特征最顯著的領域,俄羅斯作為中國最大能源進口來源國之一的地位越來越穩定。

      中俄在能源和機電產品領域的貿易合作,不但在貿易總額中占主導地位,而且在各自的外貿總額中也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地緣政治沖擊進一步推動中俄貿易從結構性互補上升為市場規模互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兩國其他能源產品的合作。2018年前后,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密度下降,同時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在能源供給中的比例上升,進口原油逐漸達到頂點,自俄羅斯進口原油的總量停留在8000萬噸左右。近年來再次攀上新高度,2023年達到歷史性的1.07億噸,2024年達到1.0847億噸,占中國原油進口的19.6%。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成通氣后,中俄天然氣貿易合作快速發展。2024年俄對華天然氣管道輸氣量310億立方米,預計2025年將達380億立方米設計目標。2024年液化天然氣對華出口860萬噸,約合140多億立方米,中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成為兩國能源領域上游合作的標桿。此外,在核能合作、跨境電力交易、煤炭合作等領域也不斷注入新動能。在機電產品領域,2024年中國對俄機械電子和運輸設備類商品出口占對俄出口總額的60.3%。在運輸設備領域,俄羅斯與中國的乘用車、貨物運輸車輛和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與生產鏈供應鏈建設合作同步發展,吉利、奇瑞等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投資建廠,產能快速增長。

      經貿合作主體多元性以及地方合作穩步推進,是當前中俄務實合作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例如,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貿、交通和人文合作,在雙方努力下達到較高水平,現已建立起政府間合作機制。雙方準備進一步加強“東北—遠東”發展戰略對接,推進跨境物流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業合作,尤其是農業領域,密切人文領域交流,加強地方間務實合作,推動“東北—遠東”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俄羅斯從遠東、西伯利亞到烏拉爾聯邦區,再到莫斯科、喀山乃至圖拉州和圣彼得堡,各地爭相開設產業園和經濟特區,吸引中國企業到當地設廠投資。無論是中國對俄經貿合作傳統大省如黑龍江、江蘇、廣東,還是新晉對俄合作大省如浙江、福建、山東、重慶、安徽和海南等,當地政府和企業均高度重視,除國有企業對俄開展大項目合作外,民營企業也逐漸成為主力。

      概括起來,推動中俄務實合作快速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以下方面。

      一是戰略引領。這是中俄關系保持高水平運行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保障。中俄互為最大鄰國和全面戰略協作伙伴,新時代以來,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雙方政治互信持續加深,務實合作成果顯著,世代友好深入人心,國際戰略協作持續鞏固和深化。俄對華貿易(進出口)依存度快速提升,2023年和2024年進口依存度接近50%(包括平行進口和轉口貿易),對華出口依存度超30%。高水平的政治互信意味著,單一市場依存度升高不再是經濟風險,而是經濟上的相互成就和幫助,幫助俄打破制裁封鎖。

      二是經濟互補。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和農業資源,中國在制造業、技術和資金方面具有優勢,為雙方務實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是政策協同。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向東看”戰略深度對接,歐亞經濟聯盟與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礎設施、產能對接,推動了跨境貿易發展。

      四是地緣政治影響。這是近年來中俄務實合作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俄合作抵御美西方制裁、脫鉤斷鏈和技術封鎖等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霸凌行為,堅決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穩定,大大推動了務實合作發展。

      應對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經貿規則正在進行新一輪重塑。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層出不窮,中俄務實合作也面臨挑戰。

      今年1月至3月,中俄貿易額531.4億美元,同比減少6.9%。其中,自俄進口304.1億美元,降幅6.9%,對俄出口227.3億美元,降幅6.8%。俄對華原油出口2431萬噸,同比減少14.7%。1月至2月,中國對俄汽車出口下降16%,至7.14萬輛,在俄羅斯市場銷量減少17%,至9.1萬輛。總體來看,今年一季度中俄貿易額的下降預示著一些挑戰已經到來。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地緣政治沖擊影響。2022年至2023年,中俄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20%,主要是地緣政治沖擊背景下俄對外經貿合作區域結構重構使然。2022年前,俄外貿總額的近50%發生在與歐美國家之間,這一比例到2024年驟降到約20%。同時,中俄貿易額占比從2022年前的約20%增至近45%(包括直接貿易和轉口貿易)。隨著美俄關系緩和、美對俄制裁減少,中俄雙邊貿易額增長趨于平穩。

      其二,俄經濟面臨再轉型的壓力。受俄央行高利率政策的影響,其居民消費迅速回落,企業投資擴張緊急剎車,造成俄總需求迅速下降。以汽車消費為例,今年1月至2月,俄汽車銷量按年計算下降25%,至7.8萬輛。加上汽車報廢稅大幅上調,購車成本增加,預計2025年俄汽車銷售將持續萎縮,銷量預計下降10%至25%。

      其三,俄總需求下降以及轉向強化對本國企業和市場的保護。俄為推動制造業轉型,采取進一步強化進口替代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本國企業和市場的保護,如提高進口汽車報廢稅、抬高進口車輛成本等,給出口俄市場的汽車產品和相關投資帶來一定沖擊。

      務實合作潛力大前景廣

      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中俄是搬不走的好鄰居,是患難與共、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真朋友。要正確看待中俄務實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更要看到,推動中俄務實合作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沒有改變,中俄務實合作潛力巨大。

      第一,中俄務實合作堅持平等互利、互惠雙贏和共同發展原則,在反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上有著高度共識。近年來,美西方不斷對技術合作、生產鏈合作和正常的貿易往來等經濟議題進行政治化操弄,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搞所謂的供應鏈“近岸化”“友岸化”,破壞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破壞自由貿易秩序,這是中俄堅決反對的。作為世界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俄在國際舞臺上密切溝通協作。雙方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展現大國擔當。中俄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國際多邊機制內加強溝通和協作,共同致力于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攜手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自強,為促進共同發展持續貢獻力量。

      第二,新的地緣政治形勢帶來的挑戰并未改變中俄務實合作的基本面。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和規劃是長期的戰略,形成與中國東北振興戰略的政策協同。俄羅斯智庫和政府官員都明確表示,把解決西部邊境安全和國家經濟發展視作當前國家的兩大戰略性問題。一方面,西部邊境安全問題的解決有賴于與烏克蘭和歐洲等俄烏沖突當事方達成長期和平安全框架,美俄關系的緩和為此帶來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國家經濟發展則需要與全球經濟增長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緊密合作。發展對華關系是俄方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選擇,絕非權宜之計,不受一時一事影響,不受外部因素影響。近年來中俄務實合作達到新高度,包括俄經濟增長、生產鏈供應鏈建設和技術進步對中國市場的倚重,這個基本面不會改變。

      第三,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為兩國務實合作奠定政治互信。中俄關系歷經風雨、歷久彌堅,樹立了大國、鄰國永久睦鄰友好、全面戰略協作、互利合作共贏的典范。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7日至10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此次訪問是習近平主席擔任國家主席后第11次到訪俄羅斯,兩位元首在不同場合會面已超過40次,引領中俄關系在風高浪急的百年變局中堅毅前行。兩國元首保持密切溝通,為新時代中俄關系發展提供堅實戰略保障。中俄關系成熟、堅韌、穩定,政治互信不斷加深,戰略協作更加緊密,務實合作持續深化。中俄兩國是發展振興道路上的同行者,持續深化的務實合作成為兩國關系發展的蓬勃動力。

      第四,俄羅斯更加強調經濟主權,是中俄務實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新空間。例如,中俄合作共同開拓“全球南方”市場,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可以創造在第三方市場進行經貿、產業、技術合作的機會。中俄在已有的航空航天、深空探測、核能、新材料、醫藥衛生和醫療設備等技術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無人機、物聯網等前沿合作。此外,中俄在北極航道建設的資金、技術、設備和施工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合作空間,俄設定了將北極航道發展為國際物流航線任務,其大規模開發規劃已啟動,包括建造破冰船、加強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和搭建應急救援中心網絡等,以增強該航路的運輸能力,實現貨物轉運現代化,這符合中俄在物流和能源運輸方面開辟安全新通道的共同戰略利益。

      第五,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加強中俄務實合作符合雙方的戰略利益。深化能源與資源合作,構建能源共同體。擴大天然氣、石油、煤炭貿易規模,探索氫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合作。推動跨境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上游開采合作,強化科技與產業鏈協同,合作突破“卡脖子”技術。建立中俄聯合科技園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領域,推動關鍵產業本地化生產合作,減少對第三方的依賴。拓展農業與食品加工合作,打造“綠色糧倉”。擴大俄羅斯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進口,合作建設現代化倉儲和加工基地。推廣有機農業。創新金融合作機制,維護貨幣主權安全。擴大本幣結算范圍,推動雙邊貿易中人民幣—盧布直接兌換比例提升至80%。探索建立中俄聯合主權財富基金,支持跨境基礎設施和戰略產業投資。加快投資和債券領域合作,目前中俄債券和融資合作已具備條件。加強投資合作規劃引領,穩步推進重點項目合作,深入挖掘地方合作潛力,積極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推動兩國投資合作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第六,加強在多邊平臺和全球治理層面的戰略協作。面對全球各種不確定性,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呼喚同舟共濟、命運與共的擔當和作為。近年來,中俄簽署了關于當前世界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的聯合聲明、關于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等,雙方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進一步對接合作,以行動書寫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未來,中俄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國際多邊機制內要繼續加強溝通和協作,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為促進共同發展持續貢獻力量。繼續合作加強金融與貨幣主權建設。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框架內推動本幣結算、貿易便利化等議程。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聯手打擊跨境犯罪、數據安全威脅,完善數字貿易規則。始終做多邊主義的維護者和踐行者,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執筆:徐坡嶺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