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9日電 題:直播間里“家人”成“韭菜”,得好好管!
新華社記者鄭明鴻
當下,直播間購物已成為不少人的日常,但直播間里的“家人”,卻成了某些商家和主播眼中可以任意宰割的“韭菜”。虛假宣傳、價格欺詐、質量隱患……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更動搖市場的誠信根基,破壞行業生態,亟待整治。
“全網最低價”“血虧補貼”等話術時刻掛在嘴邊,名曰福利實則陷阱,消費者既交“情感稅”又交“智商稅”;營造“物美價廉”假象,看上去很美好,實則售假販劣,買回去很糟糕;頂著“神醫”名號售賣“神藥”,夸大產品功效,專門誆騙老年人,直播間變“坑老間”……各種涉直播帶貨的違法違規行為花樣繁多,網友直呼“套路太深、防不勝防”。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統計數據直觀反映了問題的嚴重程度。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接收直播帶貨投訴舉報40.2萬件,同比增長19.3%。為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營造放心消費環境,整治直播電商領域亂象勢在必行。
行業規范發展的首要抓手在平臺和主播。要夯實直播電商平臺的主體責任,切實扭轉“重流量輕質量”的導向。對入駐平臺的商家、主播等,應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對直播內容的事先、事中審核監測,一旦違規,立即采取下架商品、暫停直播和永久封禁賬號等分級處置措施;健全售后服務體系。商家和主播也要意識到,不論線下線上,不能下單前還把消費者當“家人”,下了單就當成“韭菜”,只有實實在在賣好貨、做好服務,才是長遠之計。
破局之道,還在保持利劍高懸。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懲違法違規行為,要將屢錯屢犯的商家和主播列入黑名單。據悉,市場監管總局正在牽頭組織起草《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近期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同時還要創新監管模式,有效消除監管盲區,跨區域、跨部門信息共享和執法聯動,形成監管合力。
誠以安身立業,信以行穩致遠。政府嚴監管、平臺真負責、商家重誠信,直播經濟才能真正成為促進消費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