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由中建電力承建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擴建一期項目現場,7臺混凝土泵車在2號機組核島反應堆筏基旁列陣排開,600余名建設者穿梭在足球場大小的作業面,2號機組核島反應堆第一罐混凝土澆筑(FCD)順利開工,預計一次性連續澆筑混凝土總量達8500立方米。
作為山東省重大建設項目,位于山東威海榮成市的石島灣核電整體規劃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中建二局承建一期工程1#、2#機組核島土建及BOP工程施工工程。全面建成后年發電量達200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1500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約3.6萬公頃森林。
如何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工作效能?據項目總工程師李強介紹,為提高鋼筋綁扎效率,項目團隊對筏基鋼筋支架進行全面優化,通過BIM技術三維模擬筏基正交區與環形區的鋼筋層位關系,預先規避鋼筋支架與其他構件的空間沖突。針對鋼襯里模塊施工,項目團隊創新采用地上拼裝鋼平臺體系。該平臺大幅簡化了基礎處理工藝,且采用模塊化可拆卸設計,構件可進行快速拆解與充足,可有效降低前期準備難度,提高構建重復使用率。
“在核電建設中,任何細微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我們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李強表示,自項目建設以來,他們構建起全過程、多維度的質控體系,筑牢核電安全生命線。
2號機組筏基混凝土澆筑面積大、厚度高、質量控制難度大,在澆筑過程中,為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項目對混凝土的各項關鍵參數實施全過程動態監控,采用高精度測溫設備將入模溫度波動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現在看到的智能調度系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超級大腦’。”李強指著數字模型介紹,它可以精準匹配現場澆筑速度與振搗工序,確保3.7米厚筏基實現零缺陷施工。(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