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指出,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穩企業”的說法。
當前,受關稅沖擊,一些企業特別是外貿企業面臨訂單損失、壓貨等狀況。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究竟應該如何幫助這些企業過難關?各地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又如何?
記者來到了外貿大省廣東,當地給外貿企業提供的幫助是為他們“找銷路”。記者注意到,原定下午兩點半開始的一場由當地工信和商務部門牽頭的“外貿轉內銷”對接會,很多企業提前一小時就來到現場,只為了盡早找到合作伙伴。
零售商們現場直接就下單采購,不僅在實體店和線上電商平臺,為這些商品開設專區,還給企業提供從倉儲到配送的“一條龍”服務。兩個小時的活動結束后,不少企業仍沒散場,紛紛互留聯系方式,以尋求更進一步的合作。
深圳橙子數字科技公司負責人 池潔玲:今天這樣我們可以對接到更多線上線下的一些平臺,能夠拓寬更大的銷售渠道,給我們企業非常好的發展信心。
在山東,當地則是想盡辦法幫企業打開更大的全球市場。威海的這家服裝外貿企業受關稅沖擊,部分出口訂單暫緩發貨。當地商務部門了解后,有針對性地為企業組織海外經貿洽談活動,對接海外參展事宜,幫企業開拓非美國際市場。
迪尚集團副總經理 劉永剛:支持我們企業積極參與歐日等國際展會和推介,提供了財政支持,目前我們歐日等國際市場的接單總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10%。
山東省威海市商務局副局長 張連凱:培育外貿新動能,推動跨境電商等七方面措施,構建起覆蓋品牌培育、金融服務、產業發展、通關便利化等一系列服務支撐體系。
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份問卷調查中了解到,今年4月份,我國超六成的中小企業都反映,目前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缺少訂單。
在河南鄭州,當地為了幫企業擴大訂單,專門開展“一對一”資源鏈接服務,幫企業對接上下游市場,盡快融入產業鏈中來。
鄭州高新區經濟發展部雙橋園區副主任 馮祿:依托龍頭企業、鏈主等企業,建立產業鏈集群供需對接平臺,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眼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會同16部門聯合開展中小企業服務行動,針對訂單不足等問題,從政策惠企、創新強企等5個方面提出73項具體服務舉措。
金融支持 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幫助外貿企業“找銷路”是當前各地穩企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如何能讓更多企業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更好抵御風險?眼下,不少地區就從源頭為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在四川綿陽,這家生產鋰離子儲能電池的企業產線馬力全開,正在趕制發往全國的訂單。負責人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資金周轉壓力增大等問題,企業生產曾一度停擺。
中國農業銀行鹽亭縣支行副行長 湯城岸:企業雖然面臨短期資金壓力,但訂單穩定、發展前景良好,就迅速為企業提供了一筆專項貸款,利率還給予了一定優惠,幫助企業緩解資金緊張局面。
綿陽鋰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龍興家:有了資金的支持,我們既能技改,又可以加大原材料采購,穩定生產,也能更安心地拓展市場了。
在湖南長沙,這家從事工程機械零部件研發的科技型初創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拿到了一筆創業投資基金,廠房租金也全部減免。
長沙市苗朵夏彤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 何海濤:從研發到量產是我們大學生創業企業最難的一個跨越,這些“真金白銀”的支持解了燃眉之急,后續我們計劃再投入800萬元用于5款耐磨新零件的研發。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段時間,各地紛紛推出重點領域金融支持,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不久前,江蘇蘇州發布20億元轉貸服務資金池,幫助企業緩解短期流動性困難和到期貸款資金周轉壓力。
蘇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 沈洪洋:今年要實現100億(元)的轉貸規模,使民營中小微企業能夠進一步高質量發展,解決后顧之憂。
在深圳,這家從事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企業,由于缺乏傳統抵押物很難貸到款。當地金融機構了解到,企業持有的數據資產已經在深圳數據交易所上市流通交易,便創新評估辦法,用數據資產當抵押物,給企業辦理了貸款。
新譯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負責人 劉寒天:語言類公司的語料可以作為數據資產了, 體現國家層面對于軟件或對于數據的重視。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出臺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小微和民營企業。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民營企業貸款增加了2.4萬億元,授信戶數同比增長7%。
創新突圍 增強企業發展動能
幫助外貿企業“找銷路”,為更多企業注入“金融活力”,眼下,各地都為穩企業做足了功課。采訪中記者也注意到,在克服當下難題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開始著眼未來的發展。
在河南,這家從事銅箔制造的中小企業一直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在當地工信部門幫助下,企業對接上了多所高校的科研團隊,在產品的工藝和配比上,共同解決研發過程中的難題,最終攻關出了新一代產品。
三門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二級調研員 楊寶龍:建立需求摸排跟蹤服務的全鏈條工作機制,提升人才、技術等服務保障,對初創期企業“扶上馬”,對成長期企業“送一程”,對成熟期企業“促躍升”。
在安徽合肥,當地政府發布重點領域技術需求榜單,由企業牽頭,和科研院所協同攻關,實現創新和產業的“雙向奔赴”。
這家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一頭連著25家上游電芯制造商和55家整車廠,一頭連著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不僅訂單源源不斷,研發速度也大大加快。
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 王揚:通過和這些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來深入地拓展我們的技術,我們獲得了1000多項專利,有很多是和高校一起來研發。
不僅如此,為了讓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當地還建設了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孵化器等56家載體,推動成果轉化和科技招商。并建設了未來大科學城等場景,為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匹配優質場景,解決初創企業缺市場、缺場景的困境。
眼下,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通過建設全國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整合政策、技術、服務等資源,給企業創新提供支持,目前已累計服務企業超100萬家。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在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支持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目前已遴選兩批66個試點城市,聚焦15個重點行業領域,支持超3萬家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
(總臺央視記者 朱江 張叢婧)
(責任編輯: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