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熊彥莎
3月25日,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船體涂裝揭曉。該郵輪計劃于2026年底完成交付,并在廣州南沙開啟國際航線。
國產大型郵輪的快速發展與郵輪旅游的迅速升溫相得益彰。郵輪旅游作為休閑度假的高端旅游業態,已成為旅游城市產業發達、能級提升、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專家表示,郵輪業產業鏈長、帶動作用大,對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郵輪產業正從“過路經濟”轉向全產業鏈生態,需進一步通過政策創新、國產化突破、品牌差異化、人才儲備、市場擴容等協同發力,推動郵輪產業實現從規模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年輕人漸成郵輪旅游主力
“我在郵輪上體驗了攀巖和沖浪,媽媽和外婆最喜歡泡溫泉和蒸桑拿,我們還一起看了好幾場晚間表演,每天不重樣。郵輪旅游不需要做攻略,吃住全包,很適合家庭出游。”3月25日,家在四川成都的王婧與母親、外祖母完成了為期5天的郵輪旅游,航線途經日本福岡和韓國釜山。
如今,像王婧一樣選擇郵輪旅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等聯合發布的《郵輪綠皮書: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年輕客群正逐漸成為郵輪旅游消費的主力。
智能化、多元化的體驗,成為郵輪“翻紅”、吸引游客的重要抓手。例如,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譜號郵輪的機器人酒吧擁有兩個機械臂的“調酒師”,顧客只需在平板電腦上下達指令,它們就會用流暢的動作調制飲品。
此外,郵輪旅游的輻射范圍越來越廣,為出境游提供更多選擇。在攜程的郵輪專區頁面,國內出發的郵輪航線以日韓、東南亞、地中海等為熱門目的地,南北極等相對小眾的航線也比較搶眼。
隨著中國過境免簽政策全面放寬優化,今年前2個月,上海郵輪口岸累計接靠國際郵輪130艘次,接待進出境旅客35.1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3.1倍、2.6倍。
發揮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作用
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關于支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城市加強國際郵輪母港配套設施建設,推動“郵輪+”業態創新,打通從船上到岸上的消費場景。
郵輪旅游可串聯港口物流、文旅體驗、商貿零售、文化融合等多元業態,形成“一船帶一城”的溢出效應。當前,發展郵輪旅游市場,對于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具有積極作用。
中研普華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隨著全球旅游需求的回升和郵輪公司多樣化產品的推出,郵輪旅游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消費者對高品質旅行體驗的高度認可將推動郵輪旅游市場進一步發展。
郵輪旅游已成為多地發展文旅產業的新抓手。上海市政府本月印發的《上海市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提出,開發“谷子經濟”、郵輪旅游等新消費產品。浙江省日前印發的《浙江省入境旅游“125”躍升計劃》明確,挖潛推出低空經濟、大視聽、電競游戲、沉浸式演藝游、休閑體育游、郵輪游艇游等旅游時尚。
專家認為,政策、技術、市場多維突破,可推動郵輪經濟從“過路經濟”轉向全產業鏈生態,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汪泓表示,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郵輪企業提升服務品質,更要在技術創新、綠色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下足功夫。政策有助于引領郵輪市場,發揮郵輪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作用。郵輪產業只有形成緊密的產業鏈生態,才能共同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業內人士預計,國內郵輪市場在2025年能夠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從2026年開始,中國郵輪經濟有望進入第二個黃金發展期。
進入自主發展新階段
專家表示,我國郵輪產業當下已進入自主發展新階段,以實現郵輪自主設計、建造、配套和運營為目標,以自主發展帶動國際合作,開創和引領中國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
郵輪產業以高端制造為起點。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近期順利完成自2024年元旦商業首航以來的第100個航次,其間累計服務旅客超35萬人次,航程覆蓋日韓、東南亞等16個港口,以100%安全率交出了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亮眼答卷。
相較于愛達·魔都號,明年將交付的愛達·花城號“體量”更大、設施更豐富,總建造工時將比愛達·魔都號減少20%。
大型郵輪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表示,國產大型郵輪集納了全球“1+100+1000”,即“1家總裝企業+100家總包商+1000家供應商”的郵輪供應鏈生態,形成的郵輪供應鏈“圖譜”,為大型郵輪批量化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大型郵輪項目,有助于構建起集技術需求、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技術驗證、產業化于一體的工業創新體系。”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國兵說。
35.1萬人次
隨著中國過境免簽政策全面放寬優化,今年前2個月,上海郵輪口岸累計接靠國際郵輪130艘次,接待進出境旅客35.1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3.1倍、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