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凌晨1時25分,廣州南站的站臺上依然燈火通明。G4026 次列車緩緩駛出27站臺,載著滿車旅客奔向重慶西站。這趟暑運首趟始發夜間高鐵的開行,不僅標志著華南最大交通樞紐開啟通宵模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觀察中國高鐵發展的新窗口,當技術突破的鋒芒之外,藏著的是對人的需求的極致回應。
廣州南站的夜間高鐵,首先破解的是暑運高峰的供需難題。作為日均到發旅客近47萬人次的超級樞紐,這座車站在2025年暑運將迎來日均62.8萬人次的客流高峰。旅游流、探親流、學生流的疊加,讓白天的熱門線路頻頻告急。56趟夜間高鐵的精準加開,像為擁堵的交通血管打開了分流通道,重慶、成都、武漢等熱門方向的運力瓶頸得到有效緩解。這種“白天不夠夜晚補”的調度智慧,背后是對客流數據的精準研判,更是交通供給側改革的生動實踐。當凌晨的列車載著務工者的行囊、學子的憧憬、家庭的期盼駛向遠方,流動的不僅是人口,更是一個個鮮活的民生圖景。
夜間高鐵的價值,更在于延伸了服務的時間維度。在多數人酣然入睡的凌晨,廣州南站的工作人員仍在忙碌:“初心·春瀾”班組長錢起龍帶領職工保障熱水與食品供應,郭運華團隊協調公交出租延長服務時間。從站臺引導到充電服務,從站內幫扶到“最后一公里”銜接,這種全鏈條的夜間服務體系,打破了“交通樞紐夜間功能弱化”的固有認知。當深夜到站的旅客發現,公交接駁車仍在等候,便利店的燈光依然溫暖,這種超出預期的服務體驗,正是“人民鐵路為人民”宗旨的具象化表達。高鐵的進步從不只體現于時速表上的數字,更藏在深夜站臺的一杯熱水里,寫在工作人員熬紅的眼睛中。
作為華南交通樞紐,廣州南站的夜間調度堪稱一項系統工程。加開的56趟列車需要與既有線路精準咬合,避免影響凌晨的線路維護;數千名旅客的集中進出,考驗著站房的引導能力與應急處置水平;公交、出租等接駁工具的聯動,更是對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隱性考試。這種“零差錯”的夜間運轉,背后是中國高鐵全產業鏈優勢的集中釋放,從列車調度系統的智能算法,到站房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再到跨部門協同的治理效能,每一個環節的無縫銜接,共同托舉起這趟“不打烊”的民生列車。
夜間高鐵的開行,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重塑了時空觀念。在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奏同樣約束著交通出行,深夜的火車站往往意味著滯留與不便。而如今,凌晨的高鐵不僅運送旅客,更在輸送機遇,務工人員可以利用夜間出行節省白天工時,商務人士能壓縮行程提高效率,學子們則能避開高峰降低出行成本。這種時間維度的拓展,本質上是對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讓 14億人的流動更加自由從容。當廣州南站的燈光與全國18個鐵路局的調度中心實時聯動,一幅24小時不停歇的流動中國圖景正徐徐展開。
從CR450動車組的450公里時速,到深夜站臺上的一杯暖心熱水,中國高鐵的發展始終沿著“速度”與“溫度”兩條軸線前行。在世界高速鐵路大會聚焦前沿技術的同時,廣州南站的夜間高鐵提醒我們:交通強國的建設,既要能在科技賽道上領跑全球,也要能在民生細微處傳遞溫情。當暑運的客流高峰遇上深夜的列車鳴笛,流動的中國正以更包容的姿態,承載著每一個普通人的夢想與期盼,駛向更廣闊的明天。(金羊網 文/張曉潔)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