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俠 實習生 鄭 好
樂聚機器人“夸父”化身交通勸導員、四足機器“警犬”探路危險場景、高鐵接觸網巡視機器人精準作業……在四川綿陽,機器人正加速“跑”進當地居民的生活。
作為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核心承載地,綿陽錨定“587”產業體系新賽道,聚力構建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推動這一新興產業從“新賽道”向“主賽道”加速邁進。
在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鏈機器人”),穿“小白鞋”的人形機器人正借助吊繩調試步態。這一機器人即將交付客戶。“我們的零部件訂單已經排至8月,人形機器人整機訂單9月已約滿,生產線滿負荷運轉。”公司運營總監顏進介紹。這家扎根綿陽13年的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大腦”(控制系統)與“神經”(底層算法)協同技術,突破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集成的全鏈條壁壘,成為西南地區首家實現人形機器人規模化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技術突破可以支撐機器人穩健應對復雜環境。企業的產品在市場持續走俏,更釋放出強大“鏈主效應”——過去依賴沿海供應商的天鏈機器人,如今吸引了眾多電池、磁材等領域的上游企業落戶綿陽。
以天鏈機器人為引擎,綿陽加速構建“核心部件—整機制造—系統集成—場景應用”產業閉環,同步推進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建設。數據顯示,該市79家機器人企業2024年產值超25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30億元,產業集聚效應持續凸顯。
“綿陽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比較優勢獨特,集國家級科技力量與長虹、富臨精工等制造企業資源于一體,工業場景與市場牽引力兼備。”西南科技大學教授劉滿祿指出,盡管在核心算法、跨學科人才儲備上仍需補強,但綿陽已靶向施策:編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繪就產業圖譜;依托長虹等鏈主打造研發飛地,鏈接前沿技術;推動2家單位入選國家級鏈主,長虹、九洲電子、天鏈機器人等3家企業躋身省級標志性產品鏈主,精準補鏈強鏈。
錨定“587”產業目標,綿陽正以政策賦能加速突破。綿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光明介紹,當地將出臺《支持特色產業新賽道突破發展若干政策》,依托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強化場景應用,以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為目標,以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30億元為支點,為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注入新質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