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邵志媛
提起拖鞋產業帶,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內坑鎮,這里年產7億雙拖鞋,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9個人穿過這里產的拖鞋……憑借著深厚的拖鞋制造產業積淀,內坑鎮于2018年榮獲“中國鞋都·拖鞋名鎮”稱號。
對于內坑鎮拖鞋產業的跨越式變遷,在當地深耕行業多年的海峽虎總經理劉招陽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自2010年起專攻外貿拖鞋代工,2018年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以拼多多和淘系平臺為主要陣地試水內銷。起初,劉招陽以批發白牌人字拖為主,但因缺乏設計、產業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很快便陷入以價格競爭為主的惡性循環。
在此背景下,海峽虎品牌應運而生。2021年,海峽虎借助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精準捕捉年輕群體的消費偏好,敏銳地發現了洞洞鞋的巨大商機。“2023年,我們推出了爆款洞洞鞋,目前累計銷量已超過200萬雙。”劉招陽表示。
無獨有偶,2019年,時春林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用手機拍了幾張照,并編輯了16個字的標題,把當地的海特產梭子蟹上傳到電商平臺店鋪,沒想到銷量從最初的每日幾單很快變為幾十單、幾百單,這款產品迅速成為爆品。
從此,時春林夫婦不斷學習,持續挖掘東港當地優勢水產品。黃金鮑魚螺、皮皮蝦、貓眼螺……多個爆款產品的接連涌現,讓時春林的店鋪獲得了更高的曝光率。2024年,時春林擁有了合作工廠,自己申請商標,制定產品標準,委托工廠進行深加工。目前,其店鋪的在售產品超過100種。
劉招陽依托制鞋優勢發掘新商機,時春林將地方水產打造成爆款引來廣泛關注,他們都是“電商+產業帶”融合發展模式的踐行者。
融合發展的故事遠不止于此——直播間里,主播手持一套湖州安吉的竹制茶具,鏡頭掃過身后琳瑯滿目的竹編工藝品,彈幕中“如何下單?”“包郵嗎?”的詢問此起彼伏;海口火山荔枝王溯源直播后,訂單量增長了3倍……當下,越來越多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方優品,正沿著數字經濟的脈絡走向全國、香飄四方。
“‘電商+產業帶’模式的核心優勢在于打通了生產端與消費端的直接連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副教授、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通過電商平臺,產業帶的產品能夠快速觸達全國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實現降本增效;直播等新形式讓消費者直觀了解產品特色和制作工藝,增強購買意愿;同時,電商數據反饋能幫助產業帶及時調整生產,形成產銷良性循環。
記者注意到,為推動產業電商實現高效對接,各方正持續加碼、協同發力。
據商務部電子商務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前5個月,“電商+產業帶”推動產業轉型,產業電商惠企對接走深走實,20余地舉辦超200場活動,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和內外貿協同能力。新疆、重慶、廣西等地深化平臺與產業帶合作,對接達成農產品、電商物流等近50個合作意向,簽約金額超4億元。
電商平臺同樣動作頻頻。去年,拼多多推出“新質商家扶持計劃”惠商政策,積極助力優質品牌提質增效,完成新質轉型。不久前,拼多多發布“千億扶持”計劃,將在未來3年內投入現金、流量等資源超1000億元,全力支持新質商家高質量發展,同時向中小商家傾斜資源,幫助廠家穩崗擴崗、創收增收。淘寶同樣在發力,推出“淘寶新產地”項目,通過規模化店播活動、產地名片合作等多元模式,進一步激活產業帶生態活力。京東亦于去年10月推出“廠貨百億補貼”,為更多產業帶商家的成長注入動力。
“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和技術發展趨勢,‘電商+產業帶’模式未來將呈現出廣闊且多元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向國際商報記者分析,在經濟形勢方面,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地方特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電商+產業帶”模式能夠精準滿足這一需求,通過挖掘和整合各地特色產業資源,為消費者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產品,因此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技術發展趨勢上,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為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也為‘電商+產業帶’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地方特色產業可以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走向國際市場,實現全球布局。”袁帥補充道。
談及“電商+產業帶”模式未來要如何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專家提出了相關建議。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要進一步完善物流、倉儲、網絡等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帶的電商運營能力;加大對數字化技術的投入,推動產業帶內的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提升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的數字化水平;加強電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高校、培訓機構與企業合作,培養具備電商運營、直播帶貨、數據分析等專業技能的人才;鼓勵企業打造自主品牌,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品牌推廣和營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建立健全電商行業的監管機制,加強對直播內容、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