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出,加大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法查處侵犯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和侵犯商業秘密、仿冒混淆等違法行為。
“這部法律的出臺,對民營企業來說,是極大的鼓舞。在過去的知識產權維權過程中,我們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我們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讓我們更有信心和底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日前,北京棉田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濤在民營企業知識產權實踐媒體座談會上表示,這對于長期深陷商標侵權糾紛的北京棉田集團而言,意義尤為重大。
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以(2024)最高法行申7358號《行政裁定書》,駁回日本某雜貨店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2)京行終字1597號《行政判決》的再審申請,維持了中國無印良品商標的合法有效注冊狀態,標志著長達24年的兩個“無印良品”商標之爭落下帷幕。

2000年在北京中國紡織品博覽會參展的中國企業“無印良品”毛巾。(受訪者供圖)
知識產權通過創新激勵和資源配置兩個機制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著重要支撐。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對民營企業技術成果的法律確權,更是維護其市場競爭優勢、激發持續創新的關鍵制度保障。
“中國目前已是知識產權大國,但在知識產權領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馬濤感慨,一方面,各項知識產權立法尚不夠完善,仍有進一步豐富和細化的空間;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普及教育相對不足,許多企業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概念、保護方式及重要意義都知之甚少。
馬濤坦言:“民營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知識產權就是我們闖蕩市場的‘群狼戰術’。”結合多年實踐經驗,他分享了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三點心得:
企業經營者必須熟知知識產權法規政策。管理層都應系統學習商標、專利、版權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尤其是作為企業負責人,雖不必精通每個細節,但核心法規必須掌握。他呼吁建立“中國知識產權師”職業體系,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為企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要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馬濤說他在辦公室常年擺放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時刻關注立法動態。在他看來,企業必須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律部門,配備專業團隊負責商標監測、專利布局、維權訴訟等全鏈條工作。以北京棉田集團為例,正是通過系統化的知識產權管理,才在長達24年的維權路上保持主動。
面對侵權要敢于且善于維權。馬濤說,我國司法環境持續優化,為企業維權提供了堅實保障。北京棉田集團用24年維權史證明,企業不但要培養專業的維權能力,更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
“在漫長的維權路上,我們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馬濤向記者介紹,如今,北京棉田集團旗下“無印良品”已成長為中國家紡業優秀品牌。線上布局近300家電商店鋪,線下開設20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數十億元,創造近萬個就業崗位。

北京棉田家紡產品。(受訪者供圖)
這一發展成果的背后,是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持續深耕——北京棉田集團多年來不斷加大紡織領域科技投入,致力于打造高性價比優質商品。以“無印良品”毛巾為例,國家標準要求吸水時間為20秒,國內行業最高水平為5秒,而該集團早在2017年就將這一指標突破至1秒以內;2020年,企業敏銳捕捉市場需求變化,利用大豆纖維蓬松度優勢研發大豆纖維被,至今已實現20多億元產值。
知識產權作為國家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既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更是撬動產業升級的“戰略支點”。目前,北京棉田集團已構建六大知識產權矩陣,涵蓋 “無印良品”“漢方宸藥妝”等品牌及多項專利,業務從紡織拓展至中醫藥大健康、商業連鎖等領域,產業布局延伸至北京、澳門、江蘇等地。
“我們始終緊跟消費市場變化推進科技創新。”馬濤表示,未來,北京棉田集團一方面將繼續借助法律武器,堅決打擊侵權行為;另一方面,將持續加大在科技創新和安全健康產品領域的投入,推動中國家紡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優質商品,這也是企業堅守的初心。
“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區域、部門協作,為民營經濟組織提供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多元糾紛解決、維權援助以及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和風險預警等服務。”馬濤表示,這凸顯出保護民營經濟知識產權、激發民營經濟創新活力的導向,北京棉田集團等民營企業將在更堅實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撐腰鼓勁”下,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貢獻更大力量。(中國經濟網記者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