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穩產豐收,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單產基本持平,產量2994.8億斤,比上年下降0.1%,總體保持穩定。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緊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積極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影響,交出一份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
韌性足
持續強化政策支持,多措并舉抗旱保糧
一季季耕耘,凝結農民辛勤汗水。抗旱防洪并舉,夏收夏種壓茬,田疇里的層層麥浪化為糧倉里的粒粒金黃。
今年夏糧總產量2994.8億斤,比上年減少3.1億斤;單產每畝375.6公斤,比上年增加0.1公斤。
總產量同比下降0.1%,既有播種面積因素,也受天氣條件影響。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副司長魏鋒華介紹,今年以來,河南、陜西等主產區發生了較重旱情,對夏糧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由于西部部分地區持續調整夏秋作物種植結構,調減夏雜糧、春小麥等夏收作物,改種玉米等秋糧作物,全國夏糧播種面積3.99億畝,比上年減少52.0萬畝,下降0.1%。
從全年糧食生產看,夏糧產量約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1/5。魏鋒華表示,今年夏糧雖略有減產,但減產幅度很小,總體保持穩定,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應對復雜嚴峻國際形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大頭。當前是秋糧產量形成關鍵期,農業農村部已啟動實施奮戰100天抓夏管提單產抗災奪秋糧豐收行動,指導各地抓田管促壯苗、抓“雙搶”落面積、抓措施提單產、抓防災控病蟲,全力以赴打牢秋糧豐收基礎。
夏糧穩產豐收,展現我國糧食生產的韌性,背后是一系列舉措精準應對。
“今年旱了兩個多月,多虧了抗旱做得好,我家小麥一畝打了1200多斤。”河南省延津縣種糧大戶秦春明說。澆得足,今年秦春明把自家的麥田澆了5次;家什新,澆地用上了自走式噴灌機和微噴帶;技術強,農技專家到地頭指導開展“一噴三防”。
在湖北,實施“工程調水+人工增雨”,鄂北調水工程聯動12座水庫開閘供水,開展人工增雨4次,同步推進“一噴多促”統防統治,完成旱地小麥抗旱澆灌165萬畝次。在河南,大中型灌區開閘引水,累計抗旱澆麥1.14億畝次。
為支持做好小麥生產,中央財政提前下撥“一噴三防”資金16億元,及時下撥3.76億元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今年春灌,5500余處大中型灌區全力做好抗旱保灌工作。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說,“今年夏糧小麥豐收,是‘防’回來的豐收、‘搶’回來的豐收,旱情發現早,抗旱行動快、效果好。”正是這種強大的生產韌性,讓“豐收在望”變成了“豐收到手”。
夏糧穩產豐收,背后是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5月底,豫鄂皖接到大范圍強降雨預警,三省調度機具晝夜作戰,5天搶收小麥超1億畝。6月初,江蘇遭遇強降雨天氣,全省投入烘干機1.9萬臺,3天搶烘蘇北、蘇中濕糧240多萬噸。
近年來,我國農機裝備加快發展,聯合收割機迭代升級,機械化成為“三夏”大忙主基調。今年夏收全國投入聯合收割機80多萬臺,其中跨區作業的超20萬臺,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已控制在1%以內。得益于成熟的區域互助合作、應急響應機制,麥收總體進度比常年快2至3天。
更穩固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算算夏糧賬,今年全國夏糧單產比上年增加0.1公斤,基本持平。這背后,是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這些“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在今年的抗旱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里相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出水口,打開手機,遠程操控就能給小麥澆水。”在河南省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種糧大戶丁軍華給小麥澆了4遍水。
“高標準農田建設,顯著增強了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劉錄祥介紹,高標準農田以及有灌溉條件的區域小麥產量表現穩定,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產量損失,為今年夏糧穩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良種+良法+良機”融合釋放新質生產力。
良種為“芯”,夯實增產基礎。我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超過45%。在河南省滑縣,“滑育麥1號”等良種抗倒又抗病,畝產能達1400斤,從源頭筑牢了豐收根基。
良法配套,精準管理挖潛力。“小麥產量高不高,關鍵在于‘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3個要素。”劉錄祥表示。今年夏糧生產期間,各地抓緊抓實小麥寬幅精播、水肥一體化、“一噴三防”等關鍵措施,著力提升單產水平。
良機馳騁,提高生產效率。國產9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已成為跨區機收主力機型,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更多裝有北斗輔助駕駛、作業質量監測、觸控操作終端等智能化設備的聯合收割機投入生產一線,助力夏收高效推進。
當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農業新質生產力被充分激發,為奪取夏糧豐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有新意
好糧食成了好產品,好收成變成好收益
從夏糧生產賬看增收賬,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不斷健全,糧食產業提質增效,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充分調動,好糧食成了好產品,好收成變成好收益,新意頻出。
支持有力,服務貼心。
“政府買單的‘一噴三防’,讓我們每年省32萬元。”山東省平度市種糧大戶王玉芹的賬本記得明明白白,除了每畝60元的技術補貼,今年她的4000畝麥田還享受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政策。
“托管種地,省心又增收。”在安徽省蒙城縣小澗鎮糧食收購點,種糧大戶于永強剛賣完新麥。他流轉的200多畝麥地,今年全部交給海峰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托管,不僅種糧時省工省力,還因為麥子質量好,每公斤售價高出市場0.16元,加上托管節省的成本,算下來每畝凈增收186元。
從農資配送、農機調度,到產后烘干、倉儲收購,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正在為農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今年夏收期間,在麥收重點省份,3900多家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2000多家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6900多支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共同織就了一張覆蓋全程的保障網。
政策托底,優糧優價。
在山東省禹城市五得利集團禹城面粉有限公司收購點,電子大屏上實時滾動著小麥的容重、蛋白質含量和收購價格。“強筋麥‘農大753’,蛋白質含量16.9%,一等,收購價每斤比普通麥高一角五分。”禹城市尚信齊盛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樹軍說。
今年國家進一步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有力調動了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
今年夏糧收購期間,河南、安徽、河北相繼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國內小麥市場呈現購銷活躍、價格穩中趨升的態勢。
放眼廣袤田野,各地壓茬推進糧食生產,聚焦重點作物、重點區域、重點環節,緊盯關鍵農時、關鍵技術、關鍵要素,全力以赴打牢秋糧豐收基礎,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責任編輯:朱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