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快遞進村進小區堵點需多方聯手打通

    2024-07-11 09:57 來源:中國質量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鞠然)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快遞進村進小區堵點需多方聯手打通

    2024年07月11日 09:57   來源:中國質量報   胡立彪

      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快遞市場繼續快速發展,月均業務量超130億件,截至6月30日,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比上年提前59天。

      從山東魚臺的小龍蝦,到浙江桐鄉的汽車配件,再到泰國春蓬府的榴蓮,我國快遞業不斷豐富服務場景、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品質,在促進消費、服務生產和保障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業務量持續上揚的增長曲線,既折射出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也是行業發展動能不斷釋放的生動寫照。

      在廣大農村,尤其能直觀感受到行業發展動能釋放的力量。對于快遞業來說,農村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藍海”。但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派件線路長、難度大,加上農村消費水平較低,業務量較少,快遞運營成本高,多年來,在這片“藍海”里,快遞大船一直難以揚帆競航。快遞進村難成為村民的痛點,也成為快遞業的堵點。如何打通這個堵點,解決生活消費品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問題,各地政府部門和快遞企業都在思考探索。

      各方聯手合作共配共享,是一條有效路徑,目前在全國多地已有實踐,并逐漸向更大范圍推廣。以湖北為例,2021年以來,湖北通過系統性謀劃、組織化推進,按照資源整合、健全網絡、共同配送的路徑,不斷暢通農村寄遞物流主動脈,疏通毛細血管。一些市縣探索“政府主導、郵政牽頭、郵快(郵政部門與快遞企業)合作、直配到村”寄遞物流模式,利用農村小賣部、超市、合作社、村委會等場所,將物流網點覆蓋全部行政村,打通農村物流進出通道。在這一模式下,郵政與中通、圓通、申通、韻達、極兔等民營快遞企業共享場地、設備、車輛、系統等資源,所有進村快遞在縣級寄遞物流共配中心集中分揀,由郵政統一配送,實現快遞直配進村和統一攬收。同時,政府通過獎補等形式,推動資源共享、渠道共用,做到統倉共配、統分統投。

      優化配送機制,變各自為政為合作共贏,這是各地推進快遞進村最核心的經驗。這一理念也適用于解決城市快遞末端問題。相比農村,城市快遞網絡要發達得多,但也存在堵點,比如小區門難進、存放代收產生矛盾等。近些年快遞行業不斷改善經營理念,創新出多元化的末端派送方式,比如門到門、自助柜、物業代理、門店代理、驛站代理等,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末端難題,可是在不少地方“最后100米”處仍不暢通。

      堵點之所以存在,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安全,二是成本。事實上,這兩點都可以通過合作聯手解決。要解決安全問題,快遞企業應加強與小區物業(單位管理方)溝通,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快遞人員和快遞進出安全即可;若涉及收費或利益分割問題,那么相關各方都應拿出誠意進行協商,找到利益平衡點就可以了。

      快遞行業的末端問題,說到底還是市場問題。解決市場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問題交給市場。有業內專家認為,多年的快遞業低價競爭,已經使得行業不堪重負,也影響到行業整體服務質量水平。想要行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必須改變打價格戰、低端競爭的思路,“向上”發展。這就要求快遞企業必須以客戶需求為方向。滿足客戶的需求,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價格杠桿來區分這些需求,對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價格。同時,打破同質化服務的局面,在差異化的細分領域各自突出特色、尋找定位、打造品牌。

      當然,物流快遞行業末端與許多經營主體存在交集,關系錯綜復雜,需要政府“第三只手”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運轉。政府要做的,其實就是讓快遞業相關利益方展開合作,推動融合發展。郵政系統在全國布局“快遞進村”,讓利益各方都貢獻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聯手行動,作了很好的示范。

    (責任編輯:鞠然)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