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5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夷陵分鄉棠埡大米光榮上榜。在251個農產品里脫穎而出。土地從不辜負辛勤的耕耘者,夷陵分鄉棠埡大米是當地農人年復一年扎根土地、用汗水澆灌出的成果。它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洞察夷陵守護糧食安全初心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如何以虔誠之心,踐行著對國家糧食安全最質樸卻也最堅定的承諾。

一方水土養一方米,棠埡村地處夷陵區分鄉鎮,這里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溫熱多雨,還有棠埡水庫的清澈水源滋養,簡直是水稻生長的“風水寶地”。綠耀、正禾等龍頭企業瞅準了這塊地,在這里推行科學的田間管理,從適時移栽、合理密植,到精細的水分管理,每一步都不馬虎。而且,他們優先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盡量少用化學農藥。這不單單是種地的技術活,更是對“糧心”的堅守,是對土地、生態和老百姓健康的負責,為“把飯碗端牢”打下了堅實基礎。

優越的自然稟賦是土地的原始饋贈,但要將“天生麗質”轉化為“內外兼修”的生態珍品,更需敬畏之心與匠人精神。堅持少用農藥、多用生物防治,就是把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是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擔當,更是對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的承諾。現在,綠耀公司的棠埡大米已經獲得有機認證,市場價格達到平均20元/公斤,年銷售額超過1300萬元。這說明只要東西好,消費者就愿意買單,這就是社會對“糧心”價值的認可。

夷陵的“糧心”實踐遠不止分鄉棠埡大米這一項。馳名中外的稻花香白酒、個性化的喜旺定制牛奶、下堡坪鄉的高山生態天麻、有國家地理標志的霧渡河獼猴桃,還有深山里的“昌綠野生紅茶”,再加上柑橘、茶葉、道地藥材等,全區有72個“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還孕育出12枚涉農中國馳名商標。這些金字招牌的成功,靠的不僅是優質的產品,更是可追溯的品質保障和值得信賴的消費承諾,它們豐富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提升了“中國飯碗”的品質和多樣性,也成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根基和動力都在農民,最終也要讓農民受益。棠埡村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訂單保障和溢價收購,讓品牌增值;還拓展電商、商超、集散中心、產銷會、社區團購等多元渠道,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訂單+溢價”讓農民和產業成了利益共同體,能享受到產業鏈升級的成果;多元渠道則解決小生產對接大市場的難題。不管是鄉鎮戶均收入的提高,還是全區農戶靠著產業穩定增收,都證明農民正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從一粒米,我們看到了夷陵對品質的堅守、對產業的拓展、對農民的回饋。當千千萬萬這樣的“糧心”匯聚,便筑起了國家糧食安全的鋼鐵長城。這不僅是糧食的豐收,更是“糧心”的匯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凝聚了更多實實在在的力量。
作者:秦瑤 田益民
(責任編輯:佟明彪)